明仁宗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 却改变了明朝

  • 历史
  • 2024年11月04日
  • 接下来古朝网为大家带来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 却改变了明朝!希望以下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他做了20年的太子(含9年世子),皇帝只做了不到一年。 1、肥胖且残疾 朱高炽做了20年的太子(含9年世子),皇帝只做了一年。在明成祖起兵靖难时,朱高炽由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被命留守北京

明仁宗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 却改变了明朝

接下来古朝网为大家带来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 却改变了明朝!希望以下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他做了20年的太子(含9年世子),皇帝只做了不到一年。
1、肥胖且残疾
朱高炽做了20年的太子(含9年世子),皇帝只做了一年。在明成祖起兵靖难时,朱高炽由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被命留守北京。父亲和兄弟俩在前线战场厮杀,而在北京城的朱高炽也成功以万人之军阻挡了建文帝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守住了北京城。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了皇位,而朱高炽的人生开始转变。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等人的催促下,明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他不仅长得很胖,而且还瘸。这样的皇帝历史上不好找,上位也很难的,幸亏不是参加选美。所以朱棣很不喜欢他,一直想把皇位传给另一个儿子——朱高煦。
朱高炽凭着自己的隐忍,及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大臣的支持,还有儿子朱瞻基,而恰巧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孙子,所以朱高炽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2、平反冤狱
朱高炽在做了二十年太子后,终于登基做上了皇帝。仁慈性善的他,即位之后,禀纯明,从善改过,恭俭爱民,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以及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他两次恕免诸如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这些官员因忠于建文帝被处死。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
这样一来,朱高炽的开明宽仁作风便深得民心,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美传。
3、还都南京
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打算把京师迁回南京。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
此外,他的继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4、死于儿子之手?
朱高炽长子明宣宗朱瞻基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高炽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昉称他“实无疾骤崩”。
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便“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朱高炽之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仁宗看了奏折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
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当时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但也有学者通过对蛛丝马迹的考察,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即继他之后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炽生性温厚仁慈,嗜欲享乐,为此曾引起朱棣的不满。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却与其父相反,他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朱棣在世时,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已察觉他非安分之辈,故屡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基筹谋,为此不顾亲情。
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4月14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的亲信,他按预先密谋,5月13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也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
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诏而来的海涛,于6月3日抵达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当然,两种看法孰是孰非,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今后,随着人们掌握的史料不断增多,相信最终会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
死于非命还是暴毙?
明仁宗的死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暴弊说、纵欲说、谋杀说。这几种说法似乎也只有几本记载的史书上找到些蛛丝马迹。都不可全信,史学家的推测而已。我的看法是“暴弊说”。
理由之一,遗传病。永乐之后,皇帝多早丧。明仁宗外,四十岁前死的还有宣宗、英宗、代宗、孝宗、武宗、穆宗、光宗和熹宗。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家是不是在心血管方面有啥遗传性疾病。尤其是仁、宣、穆宗均为暴毙,所以有了以上推测。而穆宗确系中风。
理由之二,据《明史》载朱棣当年曾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自勉之”的话。可以知道仁宗身体很不好。而史料也显示出仁宗体甚肥,有足疾。试想一个场景,一个先天不足的中年人,每天忙于国事,还要时不时纵欲后宫。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重工作量。明初的皇帝都是工作狂,因为是君主,在没有丞相的情况下虽能独拦大权却无暇其他。据史学家吴晗说朱元璋每天要处理百于件各地政务。可想而知朱高炽的工作压力了。而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内阁真正掌权和司礼监分“票拟”、“批红”的时代是宣德年间。大概也是朱瞻基深切体会到了祖、父辈的辛苦才会下决心进行的改革吧。
通过上述三理由,我认为仁宗确实是暴毙。究竟是中风、工作压力还是纵欲过度,真不得而知了。我觉得都有原因吧!但绝不存在朱瞻基谋害的理由。因为朱詹基当年才二十七岁,不存在等不急的情况。切乃父体弱为天下所共知,不需要搞这么一出的。我的想法是,当仁宗不行的时候,密秘通知了南京的朱瞻基,他快马加鞭在几天内赶到了京师即位。别忘了当年仁宗也是通过密报登极的。所以,还原仁宗的死因现场,是这样的。大胖子朱高炽本来身体就不好,每天被国事家事弄得不胜其烦,又有点贪色纵欲,被大臣骂了两句心情不好,最终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他的暴死。
5、嫔妃殉葬
朱高炽的葬礼极为简略,但是也有七个妃嫔为他殉葬。
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除了平反先帝所造的冤情,缓和了皇室矛盾之外。善于儒术的朱高炽还十分善于用人,他在位期间,许多贤能之士被重用。例如军事才干出众的杨荣、直言上谏的杨士奇等人。
而这样一位好皇帝在即位十个月之后却猝死在宫中,令人扼腕叹息。而即便如此,历史也盛赞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为人宽厚,恭检爱民,废除苛政,为明朝的兴盛“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他的义举将会被世人所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