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经典300首庄棫之歌
庄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号东庄,又号蒿庵。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庄棫诗词风格深受“比兴”影响,他认为“家国身世之感”,如同谭献的《复堂词》所述,是无法释怀的深情。
在他的论词中,与谭献相比,有两处不同之处。一是对待“世之狂呼叫嚣者”的态度与处理方法,不同;二是强调的寄托感情方式和目的不同。在他的论述中,比兴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成为他寄托情感、表达深意的内在要求。
尽管如此,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如同他的名作《唐多令》中的那盏灯火,它虽微弱,却照亮了整个空庭,而这也正是他自己心境的一种反映。他写道:“灯焰似凝脂,红心草恐非。”这里用了一盏灯来描绘出自己的心境,这样的自我表现确实独特且富有象征意义。
此外,他还有其他作品,如《相见欢》,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旧梦难寻、华年逝水的人生感慨,也颇具触动力。但同时,这些作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刻意追求义无所附喻不专指,使得作品飘渺晦涩。
总体来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庄棫都坚持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将比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同时也限制了其创作范围,为后来的文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