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柔弱到创富下岗女士的奋斗奇迹

  • 历史
  • 2025年03月16日
  • 朱金凤,曾是沟帮子镇机电厂的一名职工,那是一个相对安定的时代。然而,80年代末,当时的她失去了铁饭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个家庭的女儿眼中,她母亲变得更加谨慎,每一分钱都要经过精心计算,这一切让朱金凤内心充满了不甘和愧疚。 就在朱金凤为生计发愁之际,她遭遇了更大的打击——得知自己罹患绝症。躺在病床上,她的心情万分沮丧,但却没有放弃。她决定用坚强的意志去迎接生活带来的挑战。 在沈阳住院期间

从柔弱到创富下岗女士的奋斗奇迹

朱金凤,曾是沟帮子镇机电厂的一名职工,那是一个相对安定的时代。然而,80年代末,当时的她失去了铁饭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个家庭的女儿眼中,她母亲变得更加谨慎,每一分钱都要经过精心计算,这一切让朱金凤内心充满了不甘和愧疚。

就在朱金凤为生计发愁之际,她遭遇了更大的打击——得知自己罹患绝症。躺在病床上,她的心情万分沮丧,但却没有放弃。她决定用坚强的意志去迎接生活带来的挑战。

在沈阳住院期间,朱金凤见到许多女性出租车司机,这给了她启发。尽管医生和丈夫劝阻,但她还是提前办了出院手续,并开始学习驾驶。她们那个小镇上,只有她一人是女性司机,不仅要应对白天黑夜的辛苦,还要克服身体上的疲惫。但这并没有阻止她的决心,最终,她成功获得了驾照。

朱金凤买了一台旧面包车开始经营客运业务,在一个几乎全由男性占据的行业里,她成为了唯一一位女司机。在逆境中寻找机会,一年后,她积累了一笔3万元多元的储蓄。这段时间里,市场上的物价变化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北京的大米换成了白面的现象,让她想到家乡大米可以作为商品销售。

于是,朱金凤决定利用自己的积蓄投资于加工业。1991年,他们建厂房、购置设备,并开设起米业加工公司。这一创业之路并不容易,对于粮食短缺的问题,一天早晨4点钟就要出去收粮,而到了晚上,因为忙碌而忘记吃午饭。而最艰难的是冬季跟随押粮,没有暖气的手脚冻得失去知觉。但正是在这些困难中,五峰米业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立成为集团公司,有24个分厂、2000名员工,是国际先进水稻深加工生产线20条的大型企业集团,为国家出口产品至多国家和地区。

但即便如此成功,也不能满足她的野心。她始终想着如何提高企业附加值,让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因此推出了新项目——米糠油项目。此举将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更多健康食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