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王三十年苦圆作家梦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及启示
王继学:从捡破烂到成为作家,30年苦圆梦想
在青岛城阳区,有一个著名的“破烂王”,63岁的王继学,他用了30年的时间写出了自己的小说《末唐风雷》。这本厚重的书散发着油墨香气,捧在手里,王老汉喜极而泣。
童年磨难与文学之路
1939年,王继学出生于山东高密农村,但他的童年不幸,他的母亲和父亲分手,他跟随父亲到了青岛学习厨师。小的时候,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一年半后他被赶出校门。他辍学后跟随父亲卖烧饼、包子维持生活。
1952年解放后,小继学才得以重返校园。在上五年级时,一位姓周的女老师对他格外怜爱,这让他产生了依恋。在一次特别的情境中,小继学喊出了生平第一声“妈妈——”并大哭起来。这是文学种子在他心中的萌芽,也成为了他将来创作的一篇短文《老师——妈妈》。
1960年代初期,王继学毕业于青岛纺织专科学校,并开始工作。他一直保持对文学热爱,在夜间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专业,并自修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工作之余,他发表了许多新闻稿,因成绩突出,被调至党委工作。
但就在此时,“反右运动”爆发,将矛头指向时任领导,他们找到王继学,让他“揭发”。耿直的王継學坚决不从,这使得他们利用他的出差机会,把他的家当翻了一番,把诗、散文、剧本和笔记都拿出来,上纲上线,说他是“反分子”。回来的那天,他发现世界几乎变了:攻击自己的大字报贴满全厂:“挖除好大喜功的定时炸弹!”、“王繼學是大野心家!”、“王繼學是中國赫魯晓夫式的人物!”
命运就这样改变了,在接受批斗之余,还要干搬运工、挖防空洞打扫卫生……直到1979年的恢复名誉文件,这个阴影才逐渐消失。
结婚与收破烂
1971年的春天,当头上的罪名摘掉后,他敢再次展现自己读书笔记。经过六七年的构思,对资料搜集,一部长篇小说轮廓慢慢形成。1972初正式开始写作。但生活压力也越来越重,月收入仅44元,加上妻子的26元,他们四口人吃饭成了问题。此时他们决定收破烂卖钱!
说干就干。每天早上坐火车去青岛厂里下午返回,再换旧衣服,与妻子一起走街串户或去垃圾场淘金,每晚10点多钟回到清理废品。不久两人瘦了一圈,都变成像干树枝一样粗糙的手掌。一摞摞面值一、二元纸币给他们带来了辛酸与欣慰感。
尽管如此,每当接近零点前夕,无论多疲倦,都会轻手轻脚打开台灯进入自己营造的小说世界。一盏孤灯陪伴着最廉价纸烟度过漫漫长夜。当日落西下之前,即便睡得晚也不曾睡过觉,而无论睡眠不足多少,只要5点钟火车开启,那就是醒来准备奔波的一刻。在火车上低头读书作笔记,不管其他乘客好奇眼光低头埋首其中继续编织故事...
十几年的艰辛终于见证了出版梦想
1982年4月,《末唐演义》的初稿完成!但由于太长且出版社计划已满暂无法考虑。这份巨大的作品经历编辑界限迁移,从山东人民出版社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最终又退回作者手中。
1993年退休后的那一年,更是不容易:两个儿子的未来需要规划,而自己的小说出版还需投入资金。而那些收破烂的事业更紧张不过,却不知这个木讷老汉还有如此丰富内心世界...
1994的一天,在路边忙碌地捡拾废品,被摩托车撞倒昏迷18小时只是生命的一个转折点留给我们思考,是不是一切努力都是为那个未知未来的孩子们?然而,就如同任何故事结束一般,我们总能看到新的序章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