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梦想者田溯宁的大学生创业奇迹
在硅谷,45岁的田溯宁遭遇了“中年危机”。那个时刻,他作为亚信创始人、原中国网通CEO、宽带资本董事长等一系列头衔,都变得毫无意义。每年在硅谷待上一两个月、深度吸收新技术潮流,已经是他多年的习惯。但是,4年前,在美国洛杉矶,老友张明正(趋势科技董事长)家中,两位早已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反而颇为迷茫:还有哪一种新技术能让彼此焕发青春?
他们认为Wi-Fi谈了半天,但还是没有找到商业模式。6个月之后,张明正给田溯宁拨通了一个电话,他们共同的默契和疑问来自于:“云,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那年夏天,他们访遍了硅谷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并最终认定:“云计算,不仅前景宏大,而且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机会”。
4年后,当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梁念坚、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用友软件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和张明正会聚一堂讨论“云世界”时,田溯宁已经将“云基地”建在了北京亦庄开发区。
参加万事达董事会时,田溯宁在丘吉尔故居发现一个便条:1912年1月,英国舰队在寻找动力源时,对用本土煤还是新石油产生分歧。当时海军大臣丘吉尔力排众议,将石油选作动力,最终促成皇家舰队海上称霸。田溯宁当即把这个故事编成短信,与国内“云基地”同事分享,并附上一句:今天的海洋是数据信息,“云计算会是这个时代的石油动力吗?”
过去,由于芯片做不了操作系统也做不了,因此IT行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在聊天时,一位早期操作系统公司员工告诉记者,当初只管理几台机器,现在却能管理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机器。实现虚拟化之后,加之资源分布式且便宜,使得计算价值发生巨大变化。
于是,一群曾经迷茫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决定打造一个“故乡的云”。1987年的留学经历,让 田溯宁从父母手里接过黄土,从海外学成归国后,在西北工作30年的父亲,将整个青春奉献给沙漠研究。这段往事与产业报国的情怀,一直激荡在他的心中。
但是,他并不是IT技术出身,即使博士学位拿的是生态学。他愿意成为杨致远、张明正和丁健等人的学生。在民企与国企摸爬滚打数载之后,他熟稔各种圈子的沟通语境,在创业经验与政府运营商如何打交道方面,可谓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地球导师。
如今,他已将杨致远、张明正在一起成立宽带资本,并投资于9家公司,以形成产权关系或正在洽谈中。这9家公司布局了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从软件到硬件,再到系统集成及服务,每一步都要定义好商业模式,以及确保企业第一天就有现金流。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亚信曾面临现金流紧缩的问题,而现在,无论是在签订合同时客户只付20%定金,或是在项目少的时候还需周转开销,大规模扩展则更加困难。在网通期间也有类似情况,大手笔投入回报时间较长的情况。而这次不同,它选择首先推出立竿见影的大产品,与超微合作成立“天地超云”,主打服务器产品,可以让企业获得效益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布局友友系统等解决方案公司以补全产业链条。
最后,这篇文章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及其经历以及他们建立的一个新的投资组合——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的大型数据中心——进行探索,为读者提供了解关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洞察视角。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成功故事,更是一场对于全球数字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探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