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宁的云端帝国创业奇迹背后的故事
在45岁那年,田溯宁遭遇了“中年危机”。那个时刻,亚信创始人、原中国网通CEO、宽带资本董事长等一系列头衔,都毫无意义。每年在硅谷待上一两个月、深度吸收新技术潮流,已经是田溯宁多年的习惯。但是,4年前,在美国洛杉矶,老友张明正(趋势科技董事长)家中,两位早已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反而颇为迷茫:还有哪一种新技术能让彼此焕发青春?
“我们认为,Wi-Fi谈了半天,还没有找到商业模式”,田溯宁对记者回忆,那半年时间两人都在考虑是否退休算了。
6个月之后,张明正给田溯宁拨通了一个电话,当时他们共同的默契和疑问来自于:“云,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那年夏天,他们访遍了硅谷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并最终认定:“云计算,不仅前景宏大,而且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机会”。
4年后,当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梁念坚、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用友软件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和张明正会聚一堂时,他们围绕“云世界”展开对话时,田溯宁已经将“云基地”建在了北京亦庄开发区。
参加万事达董事会时,当丘吉尔故居发现一个便条:1912年1月,有英国舰队寻找动力源,对用本土煤还是新石油产生分歧。当时海军大臣丘吉尔力排众议,将石油选为动力,最终促成皇家舰队海上称霸。田溯宁当即把这个故事编成短信,并附上一句:今天的海洋是数据信息,“云计算会是这个时代的石油动力吗?”
过去,“中国IT没有‘心’,没有‘魂’。” 田溯宁感慨。当年的芯片做不了,小米操作系统也做不了。在聊天时,他被杨致远举的一个例子深深打动——以前,只能管理一台机器,而现在可以管理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机器。这就是分布式计算与存储资源变成了非常便宜的事实。事实上,是因为有新的技术出现,如雅虎Hadoop,使得一切都发生变化。
于是,就这样,一群曾经面临过职业生涯低点的人走到了一起——杨致远、张明正以及丁健三个“中年男人”。他们想做一个叫做“故乡”的东西。这并非偶然,因为这些往事与产业报国的情怀一直激荡在他的心中。
但他并不是IT技术出身,即使博士学位拿的是生态学。他愿意成为张明正在这方面上的学生。而早年的伙伴丁健,也是一位技术天才,他总是在玩笑着说:“你能不能把TCP/IP简写拼全?”然而丁健说,这个人有厉害的本事,就是能把一些深奥的技术知识演说得让人佩服。
如今,他已将杨致远、张明正在这块领域结成了投资伙伴,与林百里和陈文琦等IT大佬一起成立宽带资本。在这里,他累计投资7家共计7亿元,是投资中的重中之重。他对记者指出了暗含的一种产业逻辑:“其实,从互联网到宽带,再到云计算变化之中有一点没变:都是使信息成本降低。”
他提到了多样性组合作为解决办法,因为这个行业需要各种不同的技能来推进发展。而且,这种方式不完全像传统VC或PE那样工作,它选择将整个云计算产业链聚集起来,让参股公司享受平台资源,比如资本、财务管理服务、企业文化建设及战略分享。这样的方式不同于孵化,但又不同于传统投入,因为所有公司都可以共享平台资源,同时保持独立性,每个人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是一个苗圃一样培育人才和项目。
尽管存在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多样性组合的问题,但他相信这种方法能够形成一种力量,而不是冲突。他不断地寻找下一个丁健式的人才,并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以确保他的企业能够持续增长和成功。此外,由于其背景与政府关系良好,所以他还专注于政府政策支持下的项目发展,以加强自身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提供更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