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王三十年苦圆作家梦大学生创业故事分享万字
王继学:从捡破烂到出版作家,三十年苦圆梦
在青岛城阳区,有一个被称为“破烂王”的63岁老人,他的名字叫王继学。2002年3月,他终于把自己30年的心血——一千套《末唐风雷》送上了书架。这本厚重的书散发着油墨香气,捧在手里,王老汉喜极而泣。
然而,这位“破烂王”的童年并不平静。1939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农村,他的母亲与父亲分手后,他和父亲一起生活在青岛。小的时候,由于家庭贫困,一直是依靠姥姥抚养长大的。在小学毕业后,因为没有交学费,被迫辍学。他跟随父亲卖烧饼、包包子来维持生活。
解放后的1952年,小继学才有机会重返校园,但由于早年的不幸经历,使他对“母亲”这一概念感到陌生。那时,一位姓周的女老师对他的特殊关爱,让他产生了深刻的情感,这种情感最终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来源。
1960年代初期,王继学从青岛纺织专科学校毕业,在丝织厂工作期间,不断地写作,并且因为文笔优异,被调到处搞文字工作。在这里,他发表了许多新闻稿,也进了党委。但就在这时,“反右运动”爆发,将矛头指向他们,他们找到王继学,让他“揭发”,但耿直的他坚决不从。
随着事件的发展,攻击他的大字报满街贴,声名狼藉。命运似乎彻底改变,但是在1979年,当局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党籍之后,王继学选择谢绝回归,而是回到车间当技术员。
尽管遭遇过无数打击,但对于文学的事业,他始终保持热情。在白天接受批斗之余夜晚,他一个人反锁宿舍门继续写作。当时,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黄巢农民起义故事充满兴趣,因此萌生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末唐风云》。
经过六七年的构思和资料搜集,以及1972年的正式写作,《末唐风云》终于完成。但此时生活压力加剧,无奈之下,他们决定收破烂卖钱,以支持家庭生活。此举虽然让人羞愧,但也是一种现实选择。
几次出版社接触都因各种原因未能达成出版协议,最终只能退还给作者。不甘心失败的心态驱使他不断修改并再次寻求出版机会。而1993年退休后,与妻子共同收废品的事业更加繁忙,但是这种艰辛并没有阻挡他的创意火花,只是在更短暂、更紧张的地段中燃烧着希望的小灯笼。这份坚持,在最后一次尝试中得到了回报,从捡破烂到成为一名出版作家的三十多年的苦圆梦最终迎来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