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度的故事之海恩法则
1995年2月26日,一条新闻震动了世界金融市场。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因进行金融期货投机交易巨额亏损,宣布破产。
一
巴林银行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由弗朗西・巴林爵士于1763年在伦敦创建。巴林银行曾创造了无数令人瞠目的业绩,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治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一个28岁的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利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1992年,尼克・利森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新加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当年炎天,根据伦敦总部的要求,利森设立了一个88888的错误账户,用于记录较小的交易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数周过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88888账户被要求休止使用。
然而,因为制度执行不到位,88888账户并没有被撤销。从首次承接错误合约2万英镑损失开始,88888账户亏损额一步一步地增加到了2000万、3000万、5000万英镑,19 95年2月23日激增至令人咋舌的8.6亿英镑――超过了4.7亿英镑的股本金,导致巴林银行的最终垮台。
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个小小的88888账户成为改写巴林银行历史的道具。
二
在治理学中,有一个闻名的海恩法则.这个法则旨在说明,每一路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前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该法则强调两点:
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堆集的结果;二是再完美的制度,不落入实处都将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
从巴林银行开张的历程可以知道,巴林银行在制度安排上存在严重缺陷:利森即是首席交易员,又负责交易的清算工作,集交易与清算业务于一身。在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利森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结算业务,这与让小学生给自己改作业、打分数没有什么区别。
巴林银行虽然也有内部审计制度,但现实审计工作极度松散,形同虚设。在新加坡分行的业务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总部也曾派人调查,资产负债表也显明反映了这些亏损,但银行高层对此却置若罔闻。
利森之后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我为自己变成这样一个骗子感到羞愧――一开始是比较小的错误,但现在已整个包围着我,像是癌症一样……我的母亲绝对不是要把我培养成这个样子的。
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犯罪级的疏忽之间界限安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这种没有羁系、严重失控的经营状况,客观上创造了做好事的条件,或早或晚总要导致做好事的结果,没有利森,也会有张森王森,这就是海恩法则揭示的真理。
巴林银行以自己的破产实践证明了海恩法则:任何细小的问题,都可能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索,甚至是定时炸弹.
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项制度、一条规定、一个流程,都要按章办理。怕麻烦事、图省事,工作中就会想办法超近路,能省就省,心存侥幸。大概一次、两次操作没有问题,但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不范例的操作就会带来极大的隐患,一旦被外部因素触发,就会造成事故的发生。
我们要有从中见大的敏锐眼光,正视每一个征兆、苗头和隐患,及时把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落入实处,努力削减甚至避免事故发生。(《权力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