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网店的创业故事叙述破烂王年苦圆作家梦
王继学,一个在青岛城阳区以“破烂王”闻名的老汉,曾经在捡拾废品中挣扎着维持生活。然而,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是一名小说家。2002年3月,当他终于拿到了自己30年的心血之作《末唐风雷》的第一千套时,喜悦和泪水交织。
但这段旅程并非平坦无阻。从1939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农村开始,王继学就经历了父母离异、早婚与早逝等一系列磨难。他不得不提前进入劳动市场,以支持家庭生计。在解放后的1952年,他才重返校园,但由于贫穷无法缴纳学费,最终辍学投身到父亲手中的烧饼摊子。
童年的创伤让王继学对母亲这一概念有着浓厚的好奇和渴望。这份情感最终被一位姓周的女老师所触动,她给予了小继学第一次体会到的“妈妈”的爱,这种关怀让文学之芽在他的心中萌发。而后,他将这份依恋写成了一篇短文《老师——妈妈》,并成功地出版于《少年报》上,从此成为课堂上的范文。
工作之后,王继学继续追求文学梦想,在夜大学习古典文学,并自修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车间工作期间,他凭借文字才能吸引厂领导注意,被调至宣传部门发表新闻稿。随着“反右运动”的到来,一场灾难性的事件突然降临于他的身上:因为坚守真理而遭受批斗,并被迫干搬运工、挖防空洞等低贱活儿。
直到1979年,当局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党籍后,王继学选择回归原来的技术员职位,而不是返回党委。他没有放弃写作,即便是在白天接受批斗的情况下,也会用晚上的时间翻阅藏匿的小本子继续创作。他痴迷于中国古典文学,对黄巢农民起义故事产生了强烈兴趣,因此决定撰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记录这个几乎被遗忘的时代。
尽管生活压力不断加剧,由于收入不足养家的两个儿子而不得不收破烂卖钱,但王継學仍然坚持写作,每当妻子睡觉后,他就会打开台灯,在纸上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一盏孤灯伴随蓝金鹿牌纸烟度过漫长夜晚。在火车上旅行时,无论其他乘客如何好奇,都不会停止阅读历史书籍和笔记本,为自己的作品增添细节。
十年的艰辛劳动之后,《末唐演义》的初稿完成。但是经过多次出版社接待却屡次碰壁,没有办法出版,这让他感到失落。不久后退休,但面对未来的担忧,更紧张地收破烂,同时还要修改小说。1994年的一次意外事故差点夺走生命,使得他左耳轻度耳聋,但这也没有阻止他继续追求出版梦想,最终,《末唐演义》见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