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宁的云端梦想基地一位创业者的故事之旅
在45岁那年,田溯宁遭遇了“中年危机”。那个时刻,亚信创始人、原中国网通CEO、宽带资本董事长等一系列头衔,都毫无意义。每年在硅谷待上一两个月、深度吸收新技术潮流,已经是田溯宁多年的习惯。但是,4年前,在美国洛杉矶,老友张明正(趋势科技董事长)家中,两位早已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反而颇为迷茫:还有哪一种新技术能让彼此焕发青春?
“我们认为,Wi-Fi谈了半天,还没有找到商业模式”,田溯宁对记者回忆,那半年时间两人都在考虑是否退休算了。
6个月之后,张明正给田溯宁拨通了一个电话,加深了解决方案:“云,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随后,他们访遍了硅谷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并最终认定:“That's it。”随后,他们找到了杨致远,以及雅虎、谷歌和亚马逊的技术牛人聊天,为他们提供进一步认定的依据。
4年后,当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梁念坚、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用友软件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和张明正会聚一堂,就围绕“云世界”展开对话时,田溯宁已经将“云基地”建在了北京亦庄开发区。
参加万事达董事会时,在丘吉尔故居发现的一个便条激发了一种思维:1912年的海军大臣丘吉尔力排众议,将石油选作动力,最终促成皇家舰队海上称霸。今天的海洋是数据信息,而云计算会是这个时代的石油动力吗?
过去,由于芯片做不了操作系统也做不了,所以IT产业缺乏心魂。然而,从互联网到宽带,再到云计算,每一步都是使信息成本降低。在聊天时,有一个例子被提及:以前操作系统只能管理一台机器,但当出现云计算的时候,它们能管理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机器实现虚拟化,而且非常便宜。这意味着,在这个时代,不同的是芯片变了,一些东西变成了分布式,而且非常便宜。
于是,他们走向一起。他们决定共同创建一个“故乡的云”。
1987年的留学经历,让他背上了黄土。他从海外学成归国后,在西北工作30年,将整个青春奉献给沙漠研究。这段往事与产业报国的情怀,一直在他的心中激荡。但他并非IT领域出身,即使博士学位拿的是生态学。“我愿意做张明正和杨致远的大师弟。”他说自己见到新技术就兴奋好奇。
如今,他已将杨致远、张明正以及广达电脑创始人林百里和威盛电子创始人陈文琦结成投资伙伴,并成立宽带资本,其中就在cloud base项目上的累计投资7家共计7亿元,是投资组合中的重中之重。他指出,“其实,从互联网到宽带,再到cloud computing,都是一点没变,只是在使信息成本降低。”
如何打造这样的一支团队?不止一个人预测,在cloud computing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背后的市场巨大。而且,这里的竞争与美国差距较大。不过这也是机会所在。所以,与传统VC和PE不同,他选择把整个cloud computing产业链聚集起来,对这些公司进行参股,使它们能够共享平台资源,比如资本财务服务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分享。
这种方式,与天使投资不同,也不完全是产业孵化,因为有的公司已经上市但所有cloud base上的企业,都能共享平台资源,比如资本财务服务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分享。
这样的多样性组合,如果处理好了,就能形成一种力量;如果处理不好,就是一种冲突。在亦庄cloud base大楼,有约1100人9家公司入驻,有些与width capital形成产权关系,有些正在洽谈中。这些公司布局了cloud computing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包括软件硬件系统集成服务。在这里每一步都要定义好商业模式,因为首先需要有现金流这一点特别重要。而对于亚信历史回顾,可以看到当初签订合同客户只付20%定金其余由亚信垫付。当项目少还能周转开,但规模越大的现金流越紧。在网通经历类似,也需要前期大量投入以获得回报。这次不同的则是在寻求立竿见影产品,与超微合作成立超融合,以服务器为主打产品可以短时间内给予效益进入良性循环再布局友友系统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公司不断寻找下一个丁健式的人才转型至Cloud架构同时查漏补缺每周二晚饭吃饭聊天雷打不动以产业心态做投资,使得他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此外,此模型面临挑战因为它没有任何借鉴而且基础中的各种类型各异但如果做好了就是力量;如果做不好就是冲突。(编辑/张本科)